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重构动力源·中国装备出海
重构动力源·中国装备出海

来源:中铁网

作者:中铁工程装备集团

点击量:6993

发布时间:2015-03-12

【  特大  】

   编者按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李克强总理已向12个国家表达了合作建设高铁的意愿。实际上,从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厂等基础设施,到核电、高铁、电信、港口等高端装备,他已经成为中国装备的“代言人”和“推销员”。 2015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单独一个段落表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 包括电力装备等行业走出去,更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行业在国内市场发展多年,已经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如果配合国家战略走出去,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推销,无疑更具战略意义。 “走出去”也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委员们更是提出了建议。 核心提示 鉴于我国核电走出去已具备良好基础和优势条件,而未来10年国外预计有60至70台新建机组的市场空间,同时还将有30至40台机组退役,20至30台机组延寿,海外核电项目开发空间巨大,贺禹建议国家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技术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本报记者 卜凡 实习记者 雷捷 胡茜 北京报道 算上今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已经是连续第三年提案推动“华龙一号”落地及“走出去”了。 近年来,核电已成为继高铁之后“中国创造”的又一张名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各种外交场合和高访期间亲自担当核电“推销员”,去年12月24日和今年1月2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两次就加快核电等装备走出去进行了重点部署。 此次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中国装备如何才能“走出去”?又面临哪些障碍?3月10日,贺禹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只有自主技术走出去,才能超大程度地带动装备制造走出去。 鉴于我国核电走出去已具备良好基础和优势条件,而未来10年国外预计有60至70台新建机组的市场空间,同时还将有30至40台机组退役,20至30台机组延寿,海外核电项目开发空间巨大,他建议国家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技术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已具备基础和条件 《21世纪》:国家领导人多番推销中国核电,目前,核电走出去到了什么阶段? 贺禹:对于核电的“走出去”,我们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比如贯彻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我们在核燃料方面,就已经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有了很多的合作。 当前,我国核电走出去已步入关键阶段。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核电走出去已具备良好基础和优势条件。2014年8月,中广核和中核共同研发完成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正式通过国家评审,计划年内启动示范工程建设。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创新成果落地为核电走出去奠定技术基础。 《21世纪》:目前国际上三代核电技术竞争激烈,中国核电有什么优势? 贺禹:按照国家安排,计划2015年内分别在福建福清、广西防城港项目上启动“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为接下来以自主技术带动装备制造等产业大规模走出去奠定关键基础。 “华龙一号”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华龙一号从研发工作开始时,就立足于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堆型,为“走出去”做足了充分准备。譬如研发过程中使用的计算软件,中广核提前策划,安排了31款软件的自主研发,为将来“走出去”技术输出做准备。 二是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均衡。国际核电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除了政治外交因素外,技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是竞争能否胜出的关键,同等安全水平条件下就是比造价。“华龙一号”技术安全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经济性却大幅优于国际其他堆型,这是核心优势。 三是产业链的比较优势。我国核电经过30年发展,工程建设、生产运营等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同时,国内成熟的装备制造体系和产能优势,能够形成“走出去”的供应链优势,首台套国产化率能够达到90%,为华龙一号的经济性提供了保障。 此外,我们经过了30年不间断的核电发展,有一大批的工程人才、运营人才、设计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 核电走出去的三种策略 《21世纪》:你认为,核电走出去,我国的产业配套能跟上吗? 贺禹:近年,我国核电走出去的产业基础不断增强,配套产业和资源已具备支撑每年在国际国内市场新开工建设10~12台核电机组的综合能力。此外,产业链上下游各相关企业间的联盟合作正在加快形成,政府有关部门也不断加大支持服务力度,组织运作和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完善。 《21世纪》:中国广核集团的“走出去”项目目前进展怎样? 贺禹:未来10年国外预计有60至70台新建机组的市场空间,同时还将有30至40台机组退役,20至30台机组延寿,海外核电项目开发空间巨大,我们一直非常希望能够“走出去”。 现在,中国广核集团已实质进入英国核电新建市场,初步锁定一个参股项目和一个控股项目。其中参股的欣克利角C项目预计2017年左右开工。“华龙一号”在通过英国通用技术审查(GDA)后将应用于控股项目建设,届时将真正实现我国自主先进核电技术在海外市场落地,具有标志性意义。 同时,中国广核集团成为了罗马尼亚首个新建核电项目的选定投资者,双方正在加快推进具体合作的谈判协商,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这些合同签订之后,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我们国家的技术、制造业,包括我国核电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这是对我们技术、对我们国家整个工业体系的认可。 核电走出去,形象地讲有“借船”出海、“拼船”出海和“造船”出海三种策略。罗马尼亚项目是借船出海,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是拼船出海,控股项目则是造船出海。“借船”和“拼船”的目的是为了学习、锻炼能力,实现最终“造船”出海。只有我们自主的核电技术走出去,实现“造船”出海,才能带动装备制造业超大程度走出去。 “走出去”需要国家支持 《21世纪》:对中国的核电项目,“走出去”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贺禹:通过目标国政府的技术审查,是“华龙一号”实现在海外落地最为关键的一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核电国家,对于进入本国市场的核电新堆型技术,都要进行严格的技术标准符合性审查。比如在英国需开展GDA(通用设计审查),法国的EPR技术历时5年才获通过。企业需要在国家的统筹协调及必要的政策支持下,按要求完成大量的适应性设计修改,最终才能通过审查。 因此,今年我建议,国家应该将“华龙一号”技术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协调优势力量,持续完善堆型技术研发与设计,为下一步通过有关国家的技术审查,最终实现在海外市场落地创造必要条件。 《21世纪》:还有其他挑战吗? 贺禹:核电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单单是企业涉及到的经济问题,也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政治问题、国际问题。“走出去”需要国家的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国家支持,单靠企业的努力,很难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再一个,我们到国外去,建设核电站,运营核电站,对于对方国家的法律法规,包括民众对我们的认可度等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的工作。 核电走出去需要我们国内的企业形成一个团队,包括设计院、制造厂家和建设队伍等,共同形成联队,实现共同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这些企业有很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把这些企业的特点和能力都充分地体现出来,才能真正把核电“走出去”这件事情做好。 另外,核电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获取海外项目订单,需要提出有竞争力的融资方案。我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部署,参考其他国家开发海外核电项目的通行做法,抓紧制定出台针对核电走出去的出口信贷等支持政策,提升我国核电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